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

文章来源:发布者: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时间:2011-11-07 17:11:00 字号:[ ]

 

政府工作报告

200535日在石城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县长   李成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上级党政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调头向东,推进农业产业化,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和“333”工作目标思路,开拓进取,苦干实干,扎实工作,基本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

第一,切实抓好发展第一要务,国民经济保持良好态势

全县实现生产总值98100万元,增长10.1%,其中一产增加值45005万元,增长6.2%;二产增加值22695万元,增长16.2%;三产增加值30400万元,增长11.6%;一、二、三产比例由47.521.930.6调整为45.923.1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2145万元,增长8.5%。完成财政总收入7229万元,增长1.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482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2372元,增长11.7%

农业经济迈上新台阶。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21.8%,其中早稻、中稻、二晚种植分别比上年增长11.3%34.9%42.1%,粮食生产促进农民人均增收170元,创8年来新高。烟、莲产业进一步做优做大,全县收购烟叶8.85万担,约占全省烟叶收购总量的1/3、全市的1/2强,比上年增加1.8万担,烟叶特产税比上年增加334万元,增长55.6%;种植白莲3.36万亩,比上年增加1.2万亩,总产达2520吨。以脐橙为主的果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开发果园面积2520亩,效益开始显现,果业正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产业。以草食畜禽为主的养殖业有新发展,建立种养示范点67个,生猪出栏13.65万头,存栏8.3万头,新增养鳗厂3家。加工企业和流通组织得到发展壮大,新增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13个,农产品营销企业8个,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26个。

工业经济取得新发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475万元,增长19.2%,矿山机械、南金纸业、服装轻纺、食品加工行业产值分别比上年有较大增长。工业小区开发建设面积达600亩,建设厂房面积4万平方米,小区基础设施投入达到2800万元。落户工业小区企业达到30家,其中24家已开工投产,全年实现总产值4600万元、销售收入4300万元、税金(含退税)155.2万元,分别增长87.7%61%82.9%,吸纳900余人就业。

财贸金融实现新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在减收增支因素增多的情况下,确保了正常发放干部职工工资和第13个月的奖励工资,确保了机构正常运转,确保了社会保障支出、保稳定支出和各项法定支出。个私经济得到健康发展,全县新增个体工商户853户、私营企业50户,累计个私经济总户数3718户,个私企业从业人员6608人,注册资本21579万元。金融业实现稳步发展,全县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达到109889万元,比年初增加15880万元,贷款余额达到37412万元,比年初增加1284万元,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第二,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步伐

“十大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开展了宣传、培训,制定了实施方案,成立了专门的组织实施机构,十大体系建设进入了全面组织实施阶段。以争创单项示范县为契机,确定了我县“十大体系”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各项配套建设有序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紫石牌烤烟综合标准体系》通过专家鉴定和成果验收,是赣州市2003年被列为“国家主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试点城市”以来第一个以产业技术标准为主体的地方性标准体系,开创了全省烤烟技术体系的地方标准先河;与“十大体系”建设相关的配套文件已经或正在相继出台,农民知识化、公民职业化工程顺利推进,并受到上级表彰。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县轴瓦厂、县物资总公司、县供销企业、县商业企业等改制工作基本完成;县粮食企业、县林业系统企业改制工作正有序进行。县建筑设计院、县剧团等事业单位改制全面结束。县住房公积金机构改革全面完成,管理制度更加规范。县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以乡镇抽样调查和城镇住户调查为重点的统计方法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农村改革步伐加快,农税改革及各项配套改革逐步深入,“一事一议”负担卡和专用收据制度全面实行。水政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取得新成绩,顺利完成了琴江主河道采砂经营权的分段公开拍卖工作。

投入不足瓶颈得到缓解。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和争资争项力度,有效增加了投入。全县引进内资项目41个,其中工业项目30个,合同引资、实际进资分别比上年增长47%48%。引进项目中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有7个,主要有制鞋、服装、针纺、食品加工等项目;引进外资项目1个,实际进资68万美元;出口创汇实现了自2002年以来零的突破。在福建泉州成功举办了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在北京召开了石城籍同乡会。争资争项成效明显,向上级争取各类资金比上年增长23.6%,争取的项目主要有:赖坊至际头隘公路、县乡国债公路、世行贷款、沼气池建设、体育“雪炭”工程、学校和卫生院危房改造、县城防洪堤、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人口饮水解困等项目。

第三,加大发展条件改善力度,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

公路建设取得成效。农村公路建设热情高涨,开工里程145.3公里,建成水泥路面120公里,相当于2003年的1.5倍。完成了屏山至大由公路8.84公里水泥路面的续建和桐江至木兰公路11公里的加宽,实现了100%的乡镇通水泥路,县乡水泥路“8”字型构架已经形成;完成了丹阳至小姑、秋溪至洋地公路的路基改造。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通村水泥路的建设任务,建成99.3公里,是上年的3倍、年计划的2.2倍,新增26个行政村通水泥路。赖坊至际头隘公路列入今年改造计划,争取济南至广州高速公路取道石城工作也有重大进展。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完善并报批了县城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编制了城区控制性详规和乡镇总体规划,规划总面积扩大至38.55平方公里。防洪堤A标段全面竣工,拓宽改造了学前路、琴江东路、兴隆西路等街道,路网布局更加合理;开工建设了东城汽车站、商贸城等重点工程,东城新区功能逐渐增强;兴建了金叶大厦、城南雕塑等标志性建筑,莲花万景城开业并形成中心市场,兴隆花园精品住宅小区初具规模,城市品位进一步得到提升。开展了县城道路交通专项整治活动,划定了县城主要街道交通标志线,城区交通秩序明显好转,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村镇建设势头强劲,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15万元。

农业基础设施和水电通讯设施得到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大,长坑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基本完成,大塘、首段、大力排等5座水库除险加固已动工;实施农村人口饮水解困工程5座,解决了12000多人的饮水困难。长防林列入国家信息管理县,省内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竹蝗中心测报点建设项目落户我县。水土保持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60公顷,完成琴松小流域重点治理面积1398公顷。扶贫开发深入推进,完成了16个重点村36个项目的组织实施,完成投资245万元。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明显,共实施完成项目13个,完成投资630万元。土地管理规范有序,认真开展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农业机械化工作稳步推进。农网改造一、二期工程完工。投资110万元改造和铺设自来水管网4100米。新增移动基站5个,新建联通基站4个,基本实现了国道沿线和重点村镇移动通讯无盲区。

第四,积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

2004年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中央、省、市、县各项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全县共减免农业税355万元,兑付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资金514万元。惠农政策的落实促进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是1998年以来增长步伐最快的一年。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00元,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用于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45%49%

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中央、省、市各项就业和再就业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就业和创业环境不断改善,全年共发放《再就业优惠证》574份,减免税费23万元,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91.3万元。通过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和城镇公民职业化工程,培训农民16303人,培训城镇公民2252人,劳动者职业技能得到提高;通过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就业渠道有所拓宽,就业岗位得到拓展,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员961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6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工作更趋完善。狠抓了社会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工作,全年新增4563人参加医疗保险,个私企业参保实现了零突破。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得到按时足额发放,全年累计发放养老金964万元,发放失业救济金91.6万元。救灾救济工作及时有效,确保了灾民的基本生活。城镇低保政策进一步落实,计划生育手术对象有65人因生活困难纳入了低保,符合条件的城镇贫困户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年发放低保金291万元。农村社会救助力度加大,全年救助农村特困对象48669495人,共发放资金193万元。组织开展了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保护专项执法检查,全年共清欠农民工工资46.5万元。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得到发展,慈善募集善款125万元,救助2860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程度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活动深入开展,基本完成了6个乡(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和17个村庄建设示范点的规划设计。抓点示范效果明显,4个重点乡(镇)、5个重点村、30个市县领导挂点的示范村建设进展顺利。“三清三改”工作正逐步铺开,农村生产生活面貌得到改观,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第五,着力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社会事业得到全面进步

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得到逐步落实,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教育得到加强。突出治脏治乱和诚信建设,城区文明创建、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广泛深入,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妇女禁赌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活动有声有色。

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各83件、110件,办理质量有较大的提高。与工商联、人民团体的联系进一步密切。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行政执法能力明显增强,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稳步推进。

安全稳定工作得到加强。安全生产总体上保持了平稳态势,全县安全生产工作进入了良性轨道,加强了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公共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和防范,实现了“两杜绝一减少”的目标。全面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夯实了综治基层基础,创新创特工作取得成效。加大了对突出治安问题的专项整治,坚持不懈地开展了扫黄打非活动,严厉打击了各类影响社会稳定的违法犯罪活动。整顿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进一步深入。健全了信访工作责任制度和督办制度,及时合理地处理了群众反映的问题,越级上访大幅下降。2004年我县再度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县。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开发和扶持新产品、新技术2项;完成省、市组织的专题鉴定验收科技成果2项;引进科技协作成果12项。教育投入力度加大,投入598万余元新改建校舍1.15万平方米。教育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高考一、二本上线率按万人口比均列全市第三位,并各有1名学生考取清华、北大。顺利通过了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复评,组建了客家灯彩艺术团,开展了全县文物普查工作,申报了宝福塔、太平天国幼天王囚室两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扩充了广播电视传输节目容量,县乡联网工程全面实施,60%的乡镇可以收看25套电视节目,开通了数字电视节目。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得到完善,开展了全县性的上消化道疾病普查工作。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取得较好成绩,老年体协在省、市获奖后代表江西省参加全国老年人气排球锦标赛。全市一流的室内体育馆正式开馆。全县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工作全面结束。人口、资源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整治工作得到加强;赣江源自然保护区申报省级自然保护区获得成功;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力度加大。完成了旅游资源的普查,聘请南昌大学专家正在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积极推介了由江西电视台制作的通天寨风景区专题片。《石城县志》续编工作全面启动,乡镇志、部门志已正式出版21部。老同志学校活动正常,老年书画协会被全国书画协会评为先进单位。水文、气象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增强,新建了灾害性天气自动监测系统,开通了石城农村经济信息网和电视天气预报。国防教育和建设得到加强。防震减灾、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妇幼儿童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依法行政水平得到提高。在履行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注重建设服务型政府。着眼于落实宏观调控和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积极运用符合市场规律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推进了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取消行政审批事项299项。制订了《政府工作规则》,规范了政府议事行为。进一步加强了政务公开,政务环境明显优化。认真开展政府机关干部作风整顿和行风评议活动,强化目标责任督查考核,注重调动各单位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政府工作提速增效。认真受理影响发展环境的投诉,查处破坏发展环境的案件29起。强化了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

各位代表,2004年我县各项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政和县委的正确领导、各位人大代表的关心和支持、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向所有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向驻县消防、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工业经济弱,发展速度慢的状况较明显;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增收仍然困难;财政收支矛盾加剧,税源不足,可用财力少;由于国家用地政策的调整和拆迁政策的变化,县城防洪堤续建工程、文化广场等部分重点工程仅进行了前期工作,尚未动工;招商引资难度较大,经济外向度较低;政府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少数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作风不实等等。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政府已引起了高度重视,并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克服和解决。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主要有以下六点体会:

要把石城的事情办好,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切实抓好发展第一要务;要把石城的事情办好,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机制体制;要把石城的事情办好,必须强化一切为民的理念,视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要把石城的事情办好,必须大力弘扬苦干实干精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要把石城的事情办好,必须营造公平、正义环境,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要把石城的事情办好,必须注重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二、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2005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市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落实“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战略思路,大力实施“调头向东,推进农业产业化,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苦干实干创业绩,和谐平安兴石城,努力做到小县有自信,小县有特色,小县有作为。在具体工作中,完善、提升“333”工作目标思路,即突出“10+1体系建设、新农村建设、创建和谐平安石城三项事关石城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工作;做优做大烟莲、城市、劳务输出三大优势产业;突破工业、旅游业、果业三大有潜力的产业。

200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08106万元,增长1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7300万元,增长16%,其中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30000万元,增长2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814万元,增长10.8%;财政总收入7441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517万元,按可比口径均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2475元,增加103元;实际利用内资40000万元,外资1000万美元,三资企业出口创汇150万美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97‰以内。

2005年重点建设的“十大”重点工程是:1)琴江东路续建、东城汽车站及商贸城建设;(2)城南城北市容市貌整治与建设;(3)清华大道拓宽及市政工程建设;(4)防洪堤BC标段及兴隆东路建设;(5)石中二部建设;(6)城网改造及城南变电站;(7)西城农贸市场;(8)接待场所建设;(9)启动市民广场建筑群建设;(10)公路建设:全面完成秋溪—洋地15公里、丹阳—小姑17公里水泥路路面铺设工作;完成市下达通村水泥路20公里以上改造任务;完成赖坊—际头隘、江背—南坑水库公路建设;开工建设屏山山下渡改桥工程和洋地—七岭的公路建设。

实现上述总体要求和目标,应该更加注重创新工作方法,强化工作措施,严格考核奖惩,重奖有功人员。重点考核“333”工作目标,特别是“三重”工作的落实。具体抓好以下七个方面:

(一)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统筹“三农”工作的落实,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加快烟叶、白莲产业化步伐。继续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致力提高粮食单产,增强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做优做大烟叶、白莲两大农业主导产业,推进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的产业意识和农民的主业意识,加大产业培植力度,抓好12万亩基本烟田和5万亩基本莲田的规划,年内确保烟叶种植4万亩,收购中上等烟10万担,力争种植5万亩,收购12万担;力争实现种植白莲5万亩,建设白莲优质高产基地4万亩,以太空莲为主的良种繁育基地3500亩,太空白莲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抓好烟叶、白莲产业的市场与信息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与应用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强化协会功能,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走科技兴烟、科技兴莲的路子,提高产业科技含量。优化耕地资源配置,鼓励耕地适度向能手、大户集中,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强化能手、大户示范带动作用,扩大基地规模,提高基地生产水平。着力延伸产业链,突出精深加工,培植龙头企业,力求总量上有新突破,档次上有新提高,年内努力向上争取打叶复烤厂项目和招商引资开发白莲系列产品项目。

进一步突破果业和养殖业。加强已定植果园的管理,着力推广新技术,建设精品示范果园。继续落实果业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自主参与果业开发,确保年内新开发以脐橙为主的果园5000亩,发展集中连片300亩以上的果园2000亩。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猪种改良力度,扩大生猪养殖规模,力争实现生猪出栏17.5万头。大力种草兴牧,通过抓点示范,扩大草食畜禽养殖。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进一步培育发展果业和养殖业的合作经济组织,强化功能,延伸网络。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抓好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着力抓好一批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创出特色,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抓好村镇规划,完成乡(镇)总体规划和7个中心村、31个示范点的控制性详规修编。全面铺开全县所有村镇的“三清”工作,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加大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解决1.4万人口饮水问题,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切实落实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深入贯彻中央、省、市一号文件精神和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农村政策,做到已经实行的政策不变,已给农民的实惠不减,支持措施的力度加大。坚决落实免征农业税政策,实现农民合同内“零”负担。继续落实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和对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落实“一事一议”筹资和“两工”筹劳规定,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重点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低产农田改造和人口饮水解困项目的实施。积极推进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着力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森林防火,实施好长防林建设、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等工程。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合理布局和使用土地,依法保护耕地资源,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着力实施好农村沼气能源建设项目,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大力推广先进农机具,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

(二)加大主攻工业力度,做大工业经济总量

明确发展目标,抓好产业培植。围绕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的战略目标,制定和完善我县的工业发展规划,积极开展“主攻工业年”活动,力争2005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税金在2004年基础增长30%。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工业聚集,集中精力突破药业、矿业,做强矿山机械、南金纸、食品加工等优势工业,力争年内华康制药厂开工投产;确保莹石矿精选、深加工项目开工投产。通过招商引资开工建设新坪电站等水电工业和勘探、开采铁矿资源。加强对工业工作的领导,成立县主攻工业领导小组、产业发展指导小组,对主导产业、规模企业、重点项目实行县领导挂点、相关部门帮扶制度。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县经贸委主要负责全县工业经济运行调度和分析,负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重点项目、企业的跟踪服务和协调;中小企业局负责除规模以上企业外的其他中小企业的跟踪服务和协调,以及负责做大做强南金纸产业;二轻协会负责做大矿山机械产业;其他部门积极协助和参与,形成主攻工业的强大合力。建立激励机制,给予企业最优惠的产业发展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鼓励企业靠大联强,争创品牌。

推进小区建设,构筑发展平台。继续抓好工业小区建设,把工业小区建设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招商引资、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载体。完善工业小区一、二期配套的同时,按照土地集约化经营,产业链式化延伸、企业集群式组合的要求,加快第三期的开发建设,促进资本和产业聚集,力争年内工业小区新增投产企业10户,累计达到40户,其中要有23户大规模、高科技、高税率企业入驻工业小区。

深化企业改革,注入工业活力。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以民营化为方向,加快推进“两个置换”步伐,力争年内全县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基本完成。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妥善安置职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卸除企业包袱,使我县工业企业全面焕发生机和活力。改制工作已启动的企业,要加快资产置换步伐,尽快将职工安置到位;还未启动的企业,要增强紧迫感,统一思想认识,落实工作责任,迅速开展工作。企业资产置换可采取多种形式,既可公开拍卖,也可经评估后量化安置职工。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企业改制支持力度,实行“一企一策”,制定并兑现优惠政策。

(三)狠抓招商引资,快速发展外向型经济

提升招商水平。以企业为中心,以项目为重点,以服务为关键,实行小分队专业招商、全民安商策略,形成“前呼后应、里应外合”的招商引资工作态势。注重挖掘优势,充分利用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招商,突出加强铁矿开发、水电工业开发、城镇建设、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及高税利项目的引进。同时,切实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及高标准上规模的休闲娱乐业、宾馆餐饮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项目的招商。创新招商引资方法手段,走专业化招商、基地化招商、中介招商、企业招商、以商招商等路子。树立大局意识,切实落实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服务承诺,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用地难、招工难等问题,实现引进一个、留住一个、成功一个,提升招商规模和水平。

优化发展环境。营造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完善和提高行政服务中心全程代理和投诉受理功能,严格实施一个窗口受理和一站式服务,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和收费项目,及时处理客商投诉,提高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继续开展社会各界民主评议部门活动,充分发挥监察部门的职能,开展优化发展环境机关效能监察,实行有奖举报,严厉打击阻碍和破坏招商引资环境的人和事,公开处理典型案件,努力做到优化环境“零”干扰,服务客商“零”距离。

做强劳务经济。把劳务输出作为一个产业来抓,围绕“满足县内需求,主攻闽粤市场,打造劳务品牌”的就业新思路,制订劳动力转移优惠政策和劳务输出产业规划。结合职业技能教育,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城镇公民职业化技能培训,重点抓好农民订单培训和品牌培训,推动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力争年内农民知识化职业技能培训5000人,城镇公民职业化技能培训2000人。依托劳务输出服务机构和中介组织,搞好劳务输出服务,力争年内有组织输出劳力5000人以上。实施“凤还巢”工程,鼓励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投资创业。

突破旅游业。完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护好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突出抓好赣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积极开展以“赣江源”为主题的系列宣传和推介活动,唱响“赣江源”品牌。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整合绿色、红色、古色等旅游资源,走联动创新发展之路,进一步加快通天寨、九温泉等旅游景点的开发步伐。抓住国家提出“红色旅游年”的契机,继续争取上级支持,加快石城阻击战、红石寨、秋溪红军整编等红色旅游景点的开发。争取与三明、龙岩的协作,共同打造客家文化旅游,开辟一条跨区域的精品客家文化旅游线路。

积极争资争项。进一步强化部门向上争资争项意识,集中领导、力量和时间跑项目、争资金。把项目库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抓实抓好,安排专门力量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投资方向,精心策划、包装、储备一批发展前景广阔、带动作用强的项目。狠抓责任落实,注重掌握信息动态,选择重点项目“攻关”,实行重大项目县领导跟踪制,重点争取公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城网改造、教育等国债项目、各类转移支付、以工代赈等项目,力争向上争资总额比上年增加10%以上。同时,要注重激活民间资金。

(四)创新机制体制,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贯彻落实“10+1”体系。重点在产权交易服务、人力资源、政策法规、社会保障、技术标准、惩治和预防腐败“5+1”体系上进行突破,争创全市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县。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网络,增加资金投入,强化工作责任,完善配套建设,力创工作特色。年内,要按照市下发的“10+1”体系实施意见的要求,立足石城实际,完善一批配套制度建设,完成一批配套硬件设施建设。按照机制体制对接和创新要求,加快相关部门的职能和机构整合。建立完善督查和考评机制,促进“10+1”体系建设向纵深推进。

逐步推行社会事业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规范分配制度为重点,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分类指导的原则,推行事业单位改革,对行政性事业单位,进行清理和规范;对公益性事业单位,抓好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对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按照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加快转制转企步伐。将土地、房产交易机构和拍卖行从主管部门剥离出来,成为中介机构,组建产权交易中心,建立健全土地、房产和企业交易市场,促进各类产权合理流转。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投资格局。加大市政公用企事业改革力度,提高城市各类资源的市场化运作水平。鼓励、吸引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文化和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推进财税金融改革。认真落实国家税费改革政策,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继续推进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完善和规范政府采购制度,抓好“收支两条线”管理。创新税收征管机制,建立纳税评估体系,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全面完成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创新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优化金融机构贷款投向,建立信用担保机制和贷款营销激励机制,不断推出新金融产品,为公众和法人在经济生活中提供更多的便利,增加有效信贷,推动经济发展。

(五)千方百计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发展条件

进一步推进城市建设。继续坚持走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相结合,建设城市和经营城市相结合的路子,加快城市建设。高标准进行规划编制,完善城区控制性详规,搞好赣江源大道、清华大道街景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的编制。高质量进行市政建设,抓好县城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城市功能;加快东城新区开发步伐,集聚新区人气,扩展城区容量。高效能进行城市管理,创新城市管理机制,积极开展以县城“三河”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高水平进行城市经营,增强城建投资公司资本运营能力,引导和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完善土地收储制度,规范土地收储行为,培育健康土地市场,增加土地收益。

进一步推进公路建设。抓好县乡国债公路和通村水泥路的改造,逐步构建四通八达的县乡公路网络。不断拓宽公路建设的筹资渠道,实现公路建设投入多元化。掌握信息,抢抓机遇,积极跑部进厅,努力争取公路建设资金和项目。同时,进一步强化公路建设项目的设计、招投标、质量监管、安全生产、资金管理、工程档案工作。

进一步加快水电通讯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县城电网改造,完成城南变电站建设,提升城区供电能力。优化西城区自来水管网结构,加快东城新区管网的铺设,确保生产生活用水。加快发展邮政、通信事业,抓好广电、移动、联通、电信的基站建设和管线埋设,满足经济和社会对信息的需求。

(六)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平安石城

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普及,努力提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强部门、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姻,做好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加大依法执教力度,确保“两基”复查过关。通过招商引资或民间投资兴建石城中学二部,同时做好整合何兰畹纪念小学、东城初中的资源建设县城二小的前期工作。改革县职校办学模式,扩大办学规模,使之成为我县劳务人员培训重要基地。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吸引、留住骨干教师,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力争高考再创优异成绩,确保不退位,并有学生考取清华或北大。

做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重视指导帮助下岗职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注重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来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继续落实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障和工伤保险覆盖面,重点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抓好社区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平台功能。巩固“两个确保”成果,加强“三条保障线”的衔接,逐步完善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的并轨工作。

认真做好安全稳定工作。继续围绕“两杜绝一减少”目标,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健全灾害预警机制,扎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预防和减少重大事故的发生。高度重视食品、药品、饮水安全,深入开展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及专项整治工作。以“创建和谐平安石城”为目标,深入开展基层创安工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好电子监控体系,加大治安防范力度,从重从快查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稳工作坚持重心下移,把维护稳定的着力点放到基层,把心操在基层,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完善下访、约访制度,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认真贯彻落实《信访条例》,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努力营造稳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认真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县城工作,全面开展创评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信用农户活动,着力构建诚信、文明石城。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强化目标责任管理,落实计划生育各项优惠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艺活动和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继续加强农村卫生和公共卫生建设。加快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努力做好《石城县志》和乡镇志、部门志的续修工作。进一步提高全民国防意识,加强民兵预备役基层建设,认真做好国防动员。积极开展“双拥”工作,进一步提高审计、统计、物价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气象、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残联等工作。                     

(七)转变政府职能,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新的一年,政府全体部门和工作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按照“勤政、务实、廉洁、高效”的要求,以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依法行使职能,不断改进作风,努力做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着力建设学习型政府。牢固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争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班子、学习型干部。通过举行系列讲座、举办培训班、开展专题考察调研、组织研讨交流等形式,加强对干部队伍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等知识的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科学决策、领导发展的能力,廉洁从政、依法行政的能力,掌握技能、服务群众的能力,调处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使广大干部学会在实践中博采众长、提高素质,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谋划发展、推动工作。

转变职能,改进方法,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推动县乡两级政府和部门尽快把职能转变到市场监管、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从“越位”的地方“归位”,在“错位”的地方“正位”,对“缺位”的地方“补位”,使资源更多的用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上。进一步畅通与群众的沟通渠道,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掌握民情、善待民众、解决民困、凝聚民心。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把群众呼声和意愿作为指导工作的第一信号,把关心和服务群众作为第一职责,把致富和造福群众作为第一追求,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和衡量政府工作的第一标准。

依法行政,讲求诚信,着力建设法制型政府。进一步抓好《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和实施工作,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与程序,坚持重大问题、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社会公示公众听证制度,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认真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决议,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重视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

转变作风,真抓实干,着力建设高效型政府。在全县广大干部中大力弘扬实干精神,提倡“四种好作风”,即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的脚踏实地之风;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的勤政高效之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求真务实之风;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尊重群众的密切联系群众之风。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把工作效能高低作为政府决策与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按照“职责明确、程序规范、运转有序、考核科学、奖惩严明”的思路,健全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落实严格的工作奖罚措施,建立公正的舆论监督制度,形成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

从严治政,廉洁从政,着力建设清廉型政府。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反腐倡廉的“六个机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加大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行政监察、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和政府督查工作,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严厉查处“三乱”现象,确保令行禁止。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范“用权、办事、理财”行为。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促进政府工作规范化、程序化。

各位代表,加快富民兴县步伐,是30万石城人民的迫切愿望,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集约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一切为民发展的理念,在中共石城县委的领导下,齐心协力,振奋精神,与时俱进,真抓实干,为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快石城经济社会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