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文章来源:县政府办发布者:raller发布时间:2016-10-21 15:10:00 字号:[ ]

2016年2月18日在石城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

县人民政府县长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5年及“十二五”时期发展情况

2015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我们夺取振兴发展提速提质提效新胜利的重要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破解经济下行难题,奋力抗击历史罕见洪灾,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优生态、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1.5亿元,增长9%;财政总收入6.48亿元,增长8%;公共财政收入4.8亿元,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4亿元,增长10%;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5.9亿元,增长1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亿元,增长13%;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14元,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62元,增长14.5%,较好完成了县十七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年来,我们紧紧抓住苏区振兴发展和扶贫攻坚政策机遇,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凝心聚力促发展,千方百计稳增长,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千方百计扩大投资,发展后劲显著提升

深入推进苏区振兴政策落地、项目落户,国家部委对口支援和央企项目对接再创佳绩。争取上级资金13.7亿元,增长12.9%;新增建设用地规模4100亩。成功争取兴泉铁路取道石城并设站。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开工建设重点工程43个,金华山(八卦脑)基础设施建设一期等9个项目如期完工,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游客集散中心、旅游文化街、电商产业园、物流中心等项目有序推进,累计完成投资24.9亿元。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重点项目融资20余亿元,其中获得国家专项建设基金7.77亿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财园信贷通”“小微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金福通”等无抵押贷款4亿元。探索运用PPP合作模式,引进社会资本投资通天寨花海温泉、琴江廊桥等重大项目。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5%。

(二)积极推进深化改革,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不断深化经济体制、生态文明、旅游、文化、社会体制等八个方面改革,有效激发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政府机构改革顺利推进,组建成立县卫计委、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不动产登记中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县本级行政审批项目精简率达52%。“三单一网”建设有效推进,县本级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对外公布,行政事业收费目录清单、前置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全部公开,精简整合行政权力803项。清理规范涉企收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精简54%。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新增市场主体898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积极推进,颁证到户基本完成,流转耕地4.95万亩、林地19.9万亩。

(三)大力培植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势头良好

旅游经济持续升温。旅游产业集群、温泉旅游等规划全面提升。特色景区加快建设,八卦脑景区成功对外开放,九寨温泉、赣江源漂流、大畲荷花园等景点进一步提升。成功举办首届赣江源节暨“石上生花”金秋花展等系列活动,开展了百县大营销,石城风光在央视《朝闻天下》及《美丽中国乡村行》等栏目推介。莲子工艺品获全省旅游商品大赛一等奖。旅游强县创建通过初评,我县获评“江西旅游发展十佳县”“中国温泉康养十佳县”。乡村旅游开发全面启动,大畲村获评“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名村”、全省唯一“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琴江镇获评“最美休闲旅游乡村(镇)”。全年接待游客233.6万人次,增长36.9% ;旅游综合收入8.4亿元,增长63.5%。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确立“主攻工业,三年翻番”发展战略,出台《三年主攻工业实施方案》及多个配套文件。泉商产业园开工建设,我县申请设立省级产业园已通过联审、正公示待批。新能源开发全市领先,引进光伏和风力发电项目11个。重点企业不断壮大,威尔国际等12个工业项目进展良好;铭鑫冶金“废弃电子产品资源化利用成套设备研发及产业化生产”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恒鸿食品、石成金矿机列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种源科技率先进入“新三板”挂牌审核程序。全年新入规企业5户,实际落地项目5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个;实际利用内资13.5亿元,增长12.4%;利用外资2150万美元,增长9.6%;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56亿元,增长9.3%,列全市第三位;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0.1亿元,增长8.8%;工业用电量8500万度,增长7.4%;工业税收7794万元,增长2.5%;外贸进出口在全国负增长背景下逆势增长19.3%,达2924万美元,增速列全市第五位。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烟、莲产业稳定发展,特色农业(薏仁、翻秋花生等)规模突破2万亩。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持续壮大,新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27家,全省首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部试点顺利启动。休闲、观光农业加速发展,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9个,新增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园12家、家庭农场121家,其中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全县共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3家。

现代服务业加速成长。金融业快速增长,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7.4亿元,增长28.3%,贷款余额62.3亿元,增长16.9%,实现税收7578万元,增长76.5%。物流中心开工建设,物流业实现税收924万元,增长2%。电子商务业快速发展,我县被列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电子商务孵化园投入运营,电子商务协会组建运行,建立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站20个,基本形成县到村的物流体系,中国鞋材网全国总部落户我县,“一品优”旗舰店被评为“特色中国江西馆”十大网店,全县网上销售额突破2亿元。

(四)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城乡面貌呈现新亮点

县城总体规划获市政府批复实施,8个乡镇总体规划、9个乡镇的村庄布局规划、69个行政村村庄建设规划基本完成。花园大桥、睦富大桥、琴江廊桥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琴江河西侧污水主管改造、东城区污水管网建设基本完工,累计完成城市建设投资10.2亿元。市容环境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市容市貌整洁有序。全面完成60个省批新村点村庄整治任务,大力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农村环境明显改善,我县获评“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先进县”。新增营造林面积2.2万亩,我县获批赣江源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县。琴江镇、高田镇获“省级生态乡镇”命名,大畲村、罗源村获“省级生态村”命名,江背、遥岭等16个村获“市级生态村”命名。我县荣登“2015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榜”,获得“中国绿色竞争十强县”“全国首届生态宜居城市(县城)”等称号。全县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

(五)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全年民生及扶贫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达65.8%。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4736户,棚户区改造31户,公租房建设100套。夺取抗洪救灾重大胜利,完成灾后倒房重建374户,新建农村解困房549户。完成贫困户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出台一系列精准帮扶和脱贫措施,大力推进“九大扶贫”工程,减少贫困人口16982人,脱贫率达35%。新增城镇就业2118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355人。机关事业单位调整工资标准及养老保险改革、公务员职务职级并行制度改革、乡镇工作补贴全面落实,各项社会保险任务完成率达100%以上。新(改、扩)建敬老院8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2个、农村幸福院15个;城乡低保、社会救助标准和覆盖率进一步提高。一般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通过省专家验收,小农水重点县、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基本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顺利实施,减少不安全饮水人口7295人。县乡路网重新调整,桐江至木兰公路改造、356国道屏山段改造工程竣工通车,新增通自然村公路100公里,客运网络连通工程全面建成,危桥改造步伐加快,县交通运输局获“全国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先进集体”称号。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稳妥推进,中医院住院楼二期、县妇保、计生服务、卫监“三合一”综合楼、乡镇卫生院建设进展顺利,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工作列全省第二,被列为第二批“全国健康促进试点县”。新增专利授权量175项,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专利进步十强县”。全县200多个教育项目竣工投入使用,新建10个乡镇公办幼儿园基本开园办学,争取赣州技师学院与县职校实现联合办学并设立石城分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省市领先,我县高考产生首个全市理科状元,中考综合排名列全市第八位。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稳步推进,成功举办“放歌赣江源”全省声乐大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200场次。县体育中心即将投入使用,我县在全市第四届运动会等重大赛事中获得好成绩。县志办获“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市场监管信息化加快推进,“洁厨亮灶”工程走在全市前列,质量兴县工作获市级表彰,新增省著名商标9个、市知名商标7个。社会综合治理巩固提升,法治石城建设稳步推进,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形势良好,公众安全感稳步提升,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粮食、盐务、新闻出版、档案、台务、侨务、民族宗教、水文气象、防震减灾、邮政、通讯、物价、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拥军优属、人民防空、老干部、老龄、青少年、妇女儿童、慈善、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年来,我们大力推进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创新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建设,政府公信力显著提升。建立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完善“三重一大”制度,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建立了重大行政执法行为法制审核制度,多个单位、乡镇、村聘请了法律顾问。依法公开政府信息5.5万余条。公文、会议分别缩减38.8%、18.6%。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复率、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100%。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连续五年全市先进。强化行政监察、审计监督,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持之以恒反对“四风”,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2015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石城站在了更高的发展起点上。这五年,是我县经济发展势头最好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石城形象提升最快的五年,是人民生活改善最多的五年。多项经济指标总量翻番,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收入、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实现翻番,分别是“十一五”末的3.1、3.2、3.0、2.5、2.4倍。经过五年的发展,全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生产总值由23.03亿元提高到41.5亿元,年均增长10.8%,财政收入由2.1亿元提高到6.48亿元,年均增长25.3%。三次产业结构由36.5:27.6:35.9调整为28.9:30.5:40.6,二、三产业比重提高了7.6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发展日新月异。形成了“双十字型”高速公路、国道和“8字型”县乡道交通网络,人们出行和货运物流日臻便利。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一江两岸”精致县城更加靓丽。建成新农村示范点305个,2.5万多户农民喜迁新居,乡村变得更加秀美。全县城镇化率提高7个百分点。石城知名度明显提升,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我县成功申报通天寨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景区、赣江源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赣江源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国字号”品牌;举办了多项全国、全省、全市性盛大活动,石城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山区农业县变成了江西旅游发展十佳县。社会事业明显进步,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等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新建城市保障性住房2046套,完成棚户区改造1961户,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25347户。减少贫困人口6.5万人。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9.7%、27%。每千人拥有轿车增加32辆,比“十一五”末增长200%。人民共享更多发展成果,群众得到更多政策实惠。

五年的发展,倾注了全县干部的心血和汗水,凝聚了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县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历任老领导、老同志,向驻县部队、武警消防官兵、公安干警,向省市驻县单位、全县干部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石城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和各界友好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我们面临的发展任务依然艰巨,面对的困难挑战不容低估。主要是: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财政收支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脱贫攻坚任务繁重,民生工作欠帐较多;少数干部作风不实,个别领域服务能力不强。对此,我们将压实责任,抓紧解决。

二、关于“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制定全县“十三五”规划,描绘好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宏伟蓝图,对于凝聚力量、鼓舞人心,实现同步全面小康意义重大。县政府根据《中共石城县委关于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了《石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议。

(一)关于“十三五”规划制定的背景

总体判断,“十三五”时期,我县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从国际层面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孕育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空间将更大,发展的领域将更宽。从国家层面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从省级层面看,我省基本进入中高收入发展时期和工业化中后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政策红利、改革红利、生态红利、开放红利等正在叠加释放。从市级层面看,《若干意见》纵深推进、工业翻番步伐加快、赣州都市区加快构建,经济社会必将迎来新的腾飞。我县经过“十二五”时期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旅游强县初显成效,产业结构加速优化,发展动力逐步增强,为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未来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全球市场总需求不振,外部环境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我国经济“三期叠加”的影响将长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我县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缺乏带动力强的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低,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差距较大。在编制《纲要(草案)》时,充分考虑了这些背景因素。总的要求是,抢抓发展战略机遇,凝聚各种有利因素,奋力谱写石城加快振兴发展的新篇章。

(二)关于“十三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规划的灵魂,是未来五年发展的根本指引。县委“规划建议”明确了我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一是坚持了基本遵循。“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导“十三五”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省委“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是引领“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市委“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是“十三五”时期应遵循的实践路径。谋划推动“十三五”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的方针、指引,把握正确方向,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二是突出了目标引领。“努力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人民的愿望,是我们务必要奋力拼搏的目标。必须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跨越,以同步全面小康统领未来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三是明确了发展任务。提出了全力推进八大工程。这八大工程既是工作抓手,也是发展支撑,是石城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推进落实。这些原则和要求,都体现在《纲要(草案)》当中。

 

(三)关于“十三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定位

谋划石城经济社会发展定位,必须充分体现石城县情特色和发展优势。石城是赣江源头县、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县、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生态保护任务艰巨;石城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潜力巨大。为此,《纲要(草案)》根据县委“规划建议”要求,明确“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的总定位,并且提出了建设赣江源头重要的生态屏障、全国知名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赣闽边际生态产业经济示范区、赣南苏区生态智慧新城、全国扶贫攻坚创新样板县等5个子目标,进一步明晰了石城未来五年的发展定位。

(四)关于“十三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县委“规划建议”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其核心内容是:跨越发展、提前脱贫、全面小康,即保持经济主要指标年均增速明显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2018年全面脱贫,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围绕总体目标,《纲要(草案)》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社会民生、资源环境等方面,提出了39个具体目标,其中预期性指标24个,约束性指标15个。

确定这些目标,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与国家“十三五”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相衔接。目前,我县全面小康进程滞后,为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县上下务必以“跳起来摘桃子”的拼搏精神倍加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因此,设定GDP年均增长11.5%左右,分别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3.0和1.5个百分点。二是兼顾需要和可能。目标的设定既要鼓舞人心,更要切实可行。未来五年,石城旅游发展将步入黄金期、工业产业进入跃升期、现代农业跨入提质期、新型城镇化迈入加速期,从经济发展基础、增长潜力、内外环境看,这些目标的设定体现了上述要求。三是紧扣发展定位。既要追求经济发展的金色指标,也要考量生态保护的绿色指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蓝天净土、绿水青山。

(五)关于“十三五”时期重大战略任务

着眼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纲要(草案)》提出了坚定实施旅游强县、突出推进主攻工业攻坚战、集中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等九项重大战略任务;同时,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县、强化规划实施保障等措施。制定这些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主要把握和考虑了三个方面:一是全面贯彻中央、省委、市委精神。二是完整体现县委“规划建议”,是县委“规划建议”八大工程、三项保障的具体落实。三是突出与“十二五”工作的连续性、紧贴新目标的针对性、实际工作的可操作性。

各位代表,《纲要(草案)》经大会讨论通过后,将成为我县“十三五”发展的任务书、路线图,也标志着我们开启石城加快发展的新征程。重任在肩、时不我待,只要我们咬定目标,众志成城,奋力拼搏,我们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三、2016年工作安排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全力扶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县加快旅游强县建设,推动工业“三年翻番”,迈出“五年决战同步小康”坚实步伐的重要之年。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贯彻省委“十六字方针”,坚持打好“六大攻坚战”,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大力推进深化改革提质、项目建设提效、工业翻番提速、旅游强县提档、城乡建设提优、民生改善提福、生态文明提升、党的建设提高“八大工程”建设,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生产总值47.1亿元,增长11.5%;财政总收入7.13亿元,增长10%以上;公共财政收入5.29亿元,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2亿元,增长13.5%;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2.3亿元,增长2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3亿元,增长13.5%;实际利用外资2365万美元,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3100万美元,增长6%;城镇化率提高1.8个百分点以上;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2%、15%以上;全县森林质量和覆盖率稳步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控制性指标符合上级规定,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更大发展。

围绕以上目标,重点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以创新驱动增长动力

推进项目建设行动。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加快建设一批管长远、增后劲、补短板、惠民生的重大项目。积极“北上”争取项目。让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市规划盘子,争取更多政策倾斜石城。重点争取瑞金--南丰城际铁路取道石城并设站;争取石城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列入全省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争取更多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支持。确保全年向上争取资金14.3亿元以上。奋力攻坚推进项目。全县安排重点工程61个,总投资210亿元,当年计划投资33.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7个,占61%。基础设施方面,开工建设兴泉铁路、206国道一级公路改造等20个项目,总投资86亿元;产业项目方面,推进建设工业及新能源产业项目14个,总投资29.3亿元,建设旅游三产项目15个,总投资69.7亿元;社会事业方面,推进体育中心等10个项目,总投资24.36亿元。破解难题建设项目。发挥预算内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加强与政策性债券、基金、保险等资金的协调配合,多管齐下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完善推行PPP模式,发挥民间投资主力军作用,引进大型企业投资开发重点项目。多渠道破解用地、人才、环境等瓶颈问题,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

支持重点领域创新。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健全政府科技投入机制,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骨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技术改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围绕重点产业,以行业龙头、成长性好的企业为主体,集中培养一批创新企业、创新团队、创新人才。支持企业对产业链中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等进行整体技术改革,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支持企业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创建研发中心,组建科技协同创新体,推进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制定并落实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创新发展。出台创业创新激励措施,依靠创业创新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对接策应央企入赣、民企入赣及“赣商回归”工程,实施石城籍在外企业家和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凤还巢”工程。畅通石城籍在外工作人员回乡服务“绿色通道”,推进“十百千人才苏区行”工程和人才公寓建设。加大小额创业贷款力度,实施好“创业信贷通”。发挥小微企业创业园作用,培育孵化一批成长企业。强化电子商务孵化园功能,树立“互联网+”等新理念,探索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新模式,培育创客文化,让更多有志创业人士大展身手。

(二)打好主攻工业攻坚战,推进工业翻番提速

加快提升园区。突出园区“主攻工业、三年翻番”主战场地位,加快推进“一园三区”建设步伐,争取省级产业园正式获批,力争新增园区面积1000亩以上,新增标准厂房8万平方米以上。抓紧完善园区配套功能,推动实现园区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多规合一”。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园区土地,把好入园审批关,严控新进企业的违规圈地行为,严格约束退出管理办法,加大园区厂房“腾笼换鸟”力度;建立责任部门驻园服务机制,探索赋予园区更多管理权能,完善园区管理,提高项目入园率、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加快组建工业投资公司,推进产业集群研发中心、服务中心、电子商务产业园、物流中心、专业市场、金融创新产品等生产性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确保园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5亿元以上。

实施精准招商。推进更高水平“请进来”和全方位“走出去”,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优化招商机制,全面落实一把手招商责任制,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创新项目落户全程跟踪服务制度。突出产业招商,策划一批新能源、现代鞋服、机械制造、电子商务、绿色食品、矿产品精深加工等重大产业项目,瞄准长珠闽等重点区域,积极参加区域性、行业性重大经贸活动,自主办好2场以上招商会,紧盯央企和国内知名民企,发挥商会作用,加大以商招商、专业招商、乡贤招商、网络招商力度,加大外资项目和外贸出口型企业引进力度,突出建链、补链、强链式招商。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个以上、5亿元以上项目1个。

壮大工业集群。突出主导产业,着力培育现代鞋服、机械制造、绿色食品、新能源四大工业产业集群,有序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推进现代鞋服产业向品牌经营型转变,机械制造产业向大型化、智能化、清洁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绿色食品加工向规模化扩张。扩大工业投资,加快推进大唐风电、马丁光伏、美橙光伏、阿迪达斯鞋业、汽车拆解、斯哌纹奇鞋服生产等重点工业及新能源项目建设,确保落户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完成工业固定投资15亿元以上。培优重点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品牌培育工作,辅导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知名品牌企业,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争创省著名商标1个、市知名商标2个。加大企业帮扶,全面落实扶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引进人才、技能培训、改善企业经营环境、用人环境、融资环境、物流环境方面下功夫,切实帮助企业降成本、拓市场、增效益。力争培育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3户、3亿元以上1户,“新三板”正式挂牌企业1户。

(三)大力推进旅游强县建设,激活现代服务业

实施旅游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0年,全县接待游客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在2015年基础上翻两番,分别达到900万人次和60亿元以上,创建1个5A级、3个4A级、6个3A级景区,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江西省4A级旅游强县,力争创建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围绕以上目标,2016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突出旅游发展战略筹划,组建旅游决策咨询专家组,高位推动旅游规划、营销策划、旅游招商工作。加快培育温泉产业集群,扎实推进大畲花海温泉、和睦温泉小镇开发,推动木兰杨坊、丰山沿沙温泉项目招商工作,扩建升级九寨温泉。强化旅游品牌创建,推进通天寨创5A、八卦脑创4A、阻击战纪念园创3A工程建设;努力争取“中国温泉之乡”“江西旅游强县”正式授牌。加强旅游宣传营销,发展智慧旅游,抓好落地营销、活动营销、事件营销、东部联盟合作营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引领,积极实施“乡村旅游提升年”活动,按5A级乡村旅游点标准提升大畲乡村旅游点;实行“基础先行、自主申报、领跑奖扶”方式,支持每个乡镇建设1个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重点抓好珠坑麒麟山现代农业观光园、龙岗旺龙湖生态农庄、琴江镇客家源社区、屏山胜利村等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全县争创3A级以上乡村旅游点2个以上、三星级以上农家旅馆15家以上。力争全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以上。
    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能力。推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各要素配套提升,对重点要素实行“一位领导、一个部门、一套方案”机制,全力抓好业态培植。完善旅游交通,加快构建县城至通天寨、赣江源、八卦脑、何坑、睦富等主要景区的旅游公路,抓紧开通南昌、赣州旅游专线,形成对接瑞金、南丰火车站的游客接送客运线。加强旅游集散服务,加快推进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加强部门协调联动,组建旅游综合执法队伍,规范旅游行业管理,提升旅游信息咨询、门票酒店预订、旅游交通、导游等服务的专业性、便利性。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发展融合,生活性服务业与消费升级对接。提升发展现代金融业。制定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引进更多金融资源,扩大融资规模,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提高金融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中心建设,努力引进国内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物流配送、仓储服务,着力构建以县物流中心为平台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强与区域性物流枢纽和重要节点城市的联接,有效融入国内大物流网络。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业。扎实推进“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加快电商产业园建设,着力引进京东等国内知名电商企业,培植一批本土电商平台和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打造若干个农特产电商品牌和电商示范村,实施“快递下乡”工程,稳步构建多元化电子商务运营体系、全方位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双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繁荣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加快推进城市商业综合体和星级酒店建设,促进商贸、餐饮、宾招酒店、娱乐业蓬勃发展。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养老服务、健康养生等新兴服务业,努力培育经济发展新支点。多措并举去库存,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四)发展农业集约化经营,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发展优势农业产业。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粮食产能。增强烟、莲效益,擦亮“中国白莲之乡、中国烟叶之乡、全省烟叶生产大县”金字招牌。做优脐橙、油茶产业。扩大石城米粉、酒娘、翻秋花生、薏仁等土特产生产,做旺本地旅游商品。推进“百县百园”工程,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争创石城农业品牌,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进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加强源头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可控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农业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推动现代农业“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引导开展股份合作、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的经营,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生产基地紧密连接。完善农产品营销流通体系,支持农超对接、连锁经营、专卖直销等农产品流通业态,加快建设一批农村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和乡、村服务网点,推进电子商务与实体流通融合,促进“土货”入城和“洋货”进村。积极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让农民在产业链增值中获得更多收益。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确保耕地总量不减。提高土地供应和利用水平,实现节约集约用地。推进一批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力度,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普及,推广和应用良种良法,推进智慧农业和信息化建设,解决基层农业技术人才匮乏问题,让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进村入户。

(五)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建好精致县城。纵深推进城市规划体系的科学构建,拓展城市新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启动县城闽粤通衢大景区建设,推进城市“南联、北延、西扩”,加快游客集散中心、电商产业园、石城中学新校区和城市公交站建设,确保旧城品质提升,新城朝着片区化、景区化发展,力争扩大县城建成区面积1平方公里。重点推进“六大”工程。一是城市路桥工程。推进清华大道、城北大道、东城大道、西华路、沿江路、琴江路“白改黑”工程,建好迎宾大道西延伸段、防洪堤E标段滨江路、赣江源大道北延伸段等城市主干道,建好迎宾南路、迎宾北路、东城大道南延伸段、坪背路、温革路、温坊路、大窝里路西端等城市支路,确保琴江廊桥建成通车,让城市路网更加通达。二是城市排水疏浚工程。启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加快东城片区东西向排洪渠建设和老管网改造。三是旧城改造工程。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推进县行政中心西侧地段、原自来水公司周边地段、原县人民医院周边地段旧城改造工程,启动米市街、廓头街、栏皋路等旧城改造项目。四是“两场”(农贸市场、停车场)建设工程。着重推进西城农贸市场、东城农贸市场、城南农贸市场、城北停车场建设。五是城市绿化亮化工程。遵循“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原则,有机融合山水、绿地、建筑,抓好防洪堤三期绿化景观工程,推进金圣广场、县城南北入口等绿化提升改造,实施“一江两岸”亮化提升,加快城区绿地、公园、小游园建设,推进城南、城北滨江湿地公园建设。六是城市精细化管理工程。深化省级森林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推进绿色建筑,加强市容环境专项整治,使县城真正成为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谐宜居的旅游城市。

做优秀美乡村。在全县总体建设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的框架下,继续完善圩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加快小松示范镇建设,推进全县圩镇建设扩容提质。坚持“严户型、整院落、拆败房、禁‘十乱’、美乡村”,重点抓好中心村培育、自然村整治、特色村提升,更加注重历史文化村镇、传统村落民居的保护修缮,更加注重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大力推进“七改三网”建设,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确保中心村建设“有质量、显特色、传文脉、提品位”,着力构建美丽乡村新格局。统筹推进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营造农村新风尚。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提升生态优势

压实生态责任。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健全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加大生态文明考核权重。探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推动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积极争取生态政策项目,落实生态补偿制度。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建立覆盖到乡村的“河长制”。构建全方位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培训计划,让生态立县理念深入人心。

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加强赣江源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赣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进一步提升生态优势。推进残次林、荒山荒坡造林绿化,实施干道沿线、旅游景区林相改造,强化生态公益林保护,加强省级森林公园建设,提升森林质量和森林覆盖率,筑牢生态屏障。加大生物资源保护力度。夯实生态创建工作,争取省级生态县、省级森林城市命名。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引进项目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落地。加强县城生活污水处理运行监管。推进工业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效控制和治理矿山企业污染。大力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加强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推广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三池合一”沼气技术,加速农村能源生态化。加强农村水土流失治理,推进农村水环境整治,确保小(2)型以上水库达到三类水质标准。积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加大黄标车淘汰力度,加强城区施工工地扬尘监管。全面落实完成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加强环境监测,建设空气自动监测站,定期对县城空气质量、饮用水水源地、琴江河(县城段)及县出境断面水质进行监测,适时发布监测报告。加大环境监察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七)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打好脱贫攻坚战

明确脱贫目标。2015年底,全县仍有贫困人口31537人,按照“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部署,计划2016年、2017年分别脱贫14556人、9703人,剩余7278人2018年全部脱贫;29个贫困村今年退出2个,2017年退出4个,剩余23个2018年全部退出。围绕这一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完善贫困村退出、贫困户动态管理机制,落实“七种情况一票否决”“四种情况从严审核”要求,做到不漏一人、不错一户,确保真扶贫、扶真贫。

抓实脱贫举措。围绕打造“全国扶贫攻坚创新样板县”,突出实施“五大扶贫工程”。一是发展产业脱贫工程。按照“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创新一套机制、撬动一笔贷款、提供一套服务”的思路,推进扶贫产业发展。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建立完善产业发展与贫困人口利益联结机制,动员贫困户以土地、山林、宅基地及房屋等多种方式入股,参与发展旅游、光伏、电商等产业,共享发展红利;支持乡镇结合实际,突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每个乡镇建设1-2个脱贫攻坚示范点,力争通过产业发展脱贫7860人以上。二是易地搬迁脱贫工程。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差异扶持、综合推进,统筹规划、稳步实施”的原则,采取“进城进园”集中安置、城区分散安置、圩镇及创业园区安置、中心村安置、保障房安置、敬老院安置等多种模式,推进深山区、生态保护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移民,力争完成贫困群众移民搬迁计划3464人以上,并真正让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加快改善贫困村发展条件,将29个贫困村全部纳入市、县和谐秀美乡村统一规划建设,统筹推进土坯房改造、饮水安全、电网升级改造工作,整体提升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三是教育就业脱贫工程。健全教育资助制度,逐步实施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加大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救助力度;制定教育培训脱贫认定办法及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奖补政策,保证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支持企业吸纳贫困人口,促进贫困人口转移就业;推进“春风行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雨露计划”,对贫困劳动力开展免费技术培训和订单定向培训,实施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确保完成教育就业脱贫任务1456人以上。四是生态补偿脱贫工程。大力引导贫困人口发展林下经济,统筹利用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治理、退耕还林等政策项目,确保生态补偿脱贫466人以上。五是兜底保障脱贫工程。结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住房救助等政策,进一步完善保障扶贫机制,对五保户、低保户、孤儿、困境儿童以及因病致贫人群,实施基本生活、基本住房、基本医疗、基本教育兜底保障,确保兜底保障脱贫1310人以上。

强化脱贫保障。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工作责任制,健全县、乡、村三级责任体系,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绘好路线图,完善干部驻村挂点帮扶机制,切实将脱贫计划细化到村到组到户。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建立财政扶贫资金持续增长机制,积极争取上级扶贫开发增量投入,整合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集中使用,确保资金项目安排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实施好“扶贫信贷通”“金福通”和产业扶贫贷款试点,提高金融扶贫效果。完善扶贫工作考核机制,实行扶贫工作“一票否决”,确保脱贫任务如期完成。

(八)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释放经济发展活力

深化政府管理改革。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三单一网”建设,做好“接、转、管”文章,加强行政审批目录管理,完善行政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企业登记、注销简易化改革,探索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加强直接面向企业和群众的公共服务,初步形成政府服务热线与网上审批、服务大厅“三位一体”联动互补格局,提高服务的便利性和时效性。

深化市场体制改革。推进结构性改革,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鼓励产权主体多元化,优化产权结构。完善国企治理结构,升级运营理念,提升城建公司、旅发公司、赣江源农业开发公司经营效益。推进价格改革创新,开展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启动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加快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加强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出台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办法,加快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扩大预算绩效管理范围。加大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力度,健全财政存量资金与预算安排统筹结合的机制。将政府债务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实行债务余额限额管理,有效防范政府债务风险。逐步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支出管理,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企业“新三板”挂牌,培育上市后备企业。继续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抓好“财园信贷通”“小微信贷通”投放。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基金落地工作,探索成立县财投基金管理公司,鼓励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来县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改革,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收尾工作。推进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盘活农民“沉淀的资产”。建立县乡两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发展适度规模农业。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制改革,为产权交易奠定基础。建立资产、资金、资源监管网络平台,逐步将所有村组集体“三资”纳入平台管理。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九)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按照应改尽改原则,全面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采取以购代建、租售并举方式,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全力实施旅游公路路网建设、县乡道升级改造、危桥改造、生命安全防护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五大工程,改造县乡公路50公里以上,新建通自然村公路100公里以上。推进“光网城市”“宽带乡村”工程,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解决好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加强质量兴县工作,强化特种设备监管,严厉打击传销和无证无照经营行为,推进市场监管信息化,继续抓好“洁厨亮灶”工程,积极创建食品药品安全县。健全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建立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和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妥善解决特殊群体的社保诉求,推动全民参保计划实施。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推进养老服务市场化发展。整治乱埋乱葬,推进绿色殡葬建设。完成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一期(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有序促进进城农民转移落户。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有更多获得感。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石中新校区、二中综合楼、职校扩容、一小综合楼、特教学校建设;完成小松中心小学迁建一期工程,启动横江中心小学(分部)建设。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落实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富民强县”项目,加大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力争专利申请授权量增长50%以上。抓好县中医院住院楼二期、小松中心卫生院、长天、丰山、岩岭卫生院及县妇保、计生服务、卫监“三合一”综合楼、县精神福利院等项目建设。整合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全国健康促进试点县”项目,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落实全面两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力度,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启动数字档案馆建设。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办好第二届全县运动会。

加强社会治理。深入推进法治石城、平安石城建设,严密防范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风险,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和管理制度,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社会治安管控,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保障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改进工作作风。“三严三实”严格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加大对干部队伍“慵、懒、散”和不作为、慢作为问题的惩治力度,促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强化宗旨意识,密切联系群众,着力解决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快县行政服务中心为民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行网上办理、并联审批、绿色通道、限时办结,打造名符其实的“政务超市”。强化责任意识,弘扬担当精神,实施重大事项、重点项目、重要工作台账式管理,定期向社会亮进度、晒问题、找对策,以过程控制、效能督查、跟踪问责推动工作落实,确保设定的目标、出台的政策、部署的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政府职能,严守重大决策法定程序,落实重大决策公众参与、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责任追究机制,努力做到政府决策与群众“面对面”、为民办事“实打实”、有错必纠“硬碰硬”。推进综合执法改革,严格执法程序,落实重大行政执法行为法制审核和执法责任追究机制,促进公正文明执法。健全政务公开机制,完善社会征信系统,加强政务诚信体系建设,提升政府公信力。

加强廉政建设。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全面落实公务用车改革,推行公务卡制度,严格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努力建设节约型机关。认真贯彻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对各类违法违纪行为严惩不贷、决不姑息。

各位代表,聚合力,赢未来。让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敢闯敢干,勇立潮头,为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谱写石城发展新篇章作出应有的贡献。

 

 

 

 

 

 

 

 

 

 

 

 

 

 

 

 

 

 

 

 

石城县十七届人大八次会议秘书处          2016年2月印发

注释:

1.兴泉铁路:由江西省兴国县至福建省泉州市的国家一级铁路。由京九线兴国站引出,经江西省赣州市兴国、于都、宁都、石城,福建省三明市宁化、清流、明溪、三明、永安、大田,再经德化、永春、安溪、南安等市县,终至泉州市,正线全长495.867公里。

2.“三单一网”:指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政务服务网。“三单一网”建设旨在着力打造一个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阳光政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政务服务网络平台。

3. 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政府为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供给效率,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关系。

4.新入规企业:当年统计部门审核通过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为标准,由企业申报,统计部门审核。

5.新三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是全国性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交易平台,主要针对中小微型企业。

6.互联网+: 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7.全域旅游:坚持“精致县城、秀美乡村、特色景区、产业集群”四位一体,把整个县域当作旅游景区来整体打造,以实现我县旅游的全景化、全覆盖,达到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繁荣的发展目标。

8.现代农业“接二连三”:用市场化理念和工业化办法,以加工和销售倒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种养业与二、三产业紧密联接,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9. “七改三网”:“七改”指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栏、改塘、改沟,“三网”指电力、广电、电信网络的完善。

10.“河长制”:即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

11. 集体“三资”:是指农村集体的资金、资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