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文章来源:发布者: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时间:2013-09-25 16:09:00 字号:[ ]
 

政府工作报告

--201253日在石城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石城县人民政府县长 鲍峰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情况

2011年,是第十七届县人民政府履职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实施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强攻工业、主攻旅游、产业兴县、富民强县”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抓发展、调结构、促转型,坚持不懈惠民生、保稳定、促和谐,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7.3亿元,增长11.2%;完成财政总收入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8亿元,分别增长42.9%49.1%,增速列全市第二;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亿元,增长16.9%;农民人均纯收入313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60元,分别增长12%10.5%

(一)扩大投入抓项目,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8.56亿元,增长17.5%,其中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10.14亿元,增长27.4%。开工建设重点项目42个,完工19个,东城防洪堤、城南大道拓改、206国道县城至广昌段改造等一批项目快速推进。实现土地出让收入6.48亿元,城市建设融资2.5亿元,增长30%。争取用地指标2302.3亩;争取各类项目192个,争取资金6.76亿元,净增量1.59亿元,增长30.8%;特别是被列为“国家特殊困难地区连片扶贫开发县”、“省级扶贫重点县”,为新十年扶贫攻坚、加快发展赢得了良好契机。

(二)大力招商抓工业,工业经济明显发展。

全县新批外资企业5个,实际利用外资1464万美元,增长9.8%,其中现汇进资519万美元,现汇比重列全市前列;新增外贸出口企业4家,实现外贸出口402万美元,增长219.8%,增幅列全市第一;实际引进省外单项投资5000万元以上资金8.01亿元,增长35.5%,引进投资超亿元大项目6个,其中工业项目5个,创历史最好水平;与江西理工大学签订工业合作协议5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9亿元,增长26.3%,主营业务收入7.3亿元,增长54%,利税0.56亿元,增长106.7%。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达到17家。新增年纳税超百万元企业4家,达到5家;轻纺电子产业税收突破千万元。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6亿元,增长222%;万年青水泥、混凝土搅拌站等项目竣工投产,钽铌矿综合开发、电子触摸屏等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完成园区开发面积1750亩,当年入园企业12家;古樟工业园获准设立省级台商创业园,小松创业园获批省级绿色食品(白莲)产业基地;园区工业增加值1.24亿元,增长142%

(三)打造精品抓旅游,三产活力明显提升。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88亿元,增长14.5%;实现税收1.2亿元,占地方税收比重达66.8%。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全年接待游客70万人次,增长94.6%,实现旅游收入2.08亿元,增长51%;通天寨被评为江西省优秀新旅游景区,并成功创建我县首个国家AAAA级景区,九寨温泉度假庄园被列为全省8个省级温泉旅游度假区之一,荷花研究院、通天寨生态乐园、赣江源景区建设快速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规划》编制完成;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式组建。商贸流通业更加繁荣,兑付家电下乡产品补贴741万元、家电以旧换新产品补贴116万元,新增国家商务部监测样本重点流通企业1家,完成石城商业网点规划编制。房地产业实现税收4972万元,增长34.5%。物流业实现税收572万元,增长29.1%。金融保险业实现税收1252万元,增长77.1%;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4.2亿元,增长29.2%,增速列全市前列,存贷比达56.7%。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赣江源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1400公顷,创新实施森林“三防”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完成造林绿化5.59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5%;县城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Ⅱ级以上,出境断面水水质达Ш类标准。

(四)规划先行抓建设,城乡面貌明显变化。

“一江两岸、五纵五横一外环”的县城格局加快构建。完成16个修建性详规和专项规划编制。投入城市建设资金6.45亿元,新建、续建18个城市重点项目,新增建成区面积0.1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0.4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37%,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行政中心、市民公园投入使用,城南出口景观改造、防洪堤二期梅福段全面完工,温坊拦河坝、财富广场、莲城广场竣工,兴隆大桥即将通车,防洪堤二期温仙段、清华大道人行道提升改造、城南大道拓改进展顺利,西外路、东环路、防洪堤三期开工建设。深入开展“治脏、治乱、治堵”,创建文明、卫生、生态园林城市,新建“二合一”型公厕3座,新增绿地14万平方米。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整洁”的新农村加快推进。农业主导产业稳步发展,烟叶、白莲产业规模、产量稳居全省第一,新开发种植油茶2.4万亩、香料林1万亩,生猪规模养殖户逐渐增多,存栏500头以上48户,3000头以上3户。耕地保护制度严格落实,新增耕地1398亩,建设石田流域高标准农田示范区1万亩。水利建设力度加大,完成水利建设投资4500多万元,实施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39座,新修、维修“七小”水利工程300座次,完成烟水配套工程建设17个。农业机械化水平继续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6.6万千瓦,增长6.5%推广各类农机具8900台,落实农机补贴276万元。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完成57个省批新农村示范点建设,3个重点圩镇建设,受益农民2097户、9837人;启动小松镇村镇联动型、琴江镇大畲“四园合一”型2个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在625个村庄开展了农村清洁工程试点,新增401户农民实施沼气改厕用上了再生能源;新修农村水泥公路50公里,开展农民培训1.2万人次,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5个,被评为“全省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先进县”。

(五)强化保障抓民生,人民生活明显进步。

民生实事务实推进。累计投入民生资金2.9亿元,其中县级财政投入9500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0.4 %。全县新增城镇就业4784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9802人,下岗失业人员和“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1032人,城镇就业率达96.2%。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657万元,扶持创业526人次,带动就业1947人次。争取并启动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当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76230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三类人员”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100%80%,“金保工程”养老保险信息与省市实现联网。发放各类社会救灾救助资金5560余万元,救助农村五保、孤儿养育、“三无人员”1588人,救助灾民8927人,被评为“全市社会救助工作先进县”、“全市高龄老人长寿补贴发放工作先进县”。新开工建设廉租房392套、公租房400套。实施棚户区改造850户、农村危房改造577户。完成深山区、避灾移民3171622人。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4600余人。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项目通过验收,全县科技进步奖励工作重新启动;申报市以上科技项目13个,获得国家级立项1个、省级立项3个。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本级财力安排教育一般预算支出达12.9%;新(改、扩)建中、小学校3所;高考一本上线人数增长率列全市第二名;被列为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县。“凡进必考”人事制度严格落实,录用公务员47人,选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17人。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2.5%,新农合参保率达95%;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4.8万份,开展了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免费救治试点工作,“光明·微笑”工程实现常态化;精神病卫生服务中心、新妇保院投入使用,新人民医院基本竣工,新规划建设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明显,石城灯彩的发展与传承保护,被央视四套《快乐汉语》、省电视台《走遍江西》栏目拍摄并播出;“松竹林门楼”、“红三军团司令部旧址”被评为全省第三次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在全市第三届运动会上,我县获8金、4银、8铜的好成绩。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顺利通过省、市验收。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全面完成。县档案馆投入使用,清代石城县志发掘整理工作正式启动。被评为“全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先进县”。小松镇再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粮食、供销、新闻出版、台务、侨务、民族宗教、水文气象、防震减灾、审计、监察、司法、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管、邮政、通讯、工商、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拥军优属、人民防空、老干部、老龄、妇女儿童、慈善、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

安全稳定形势趋好。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两杜绝、一减少”目标全面实现。扎实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为群众办实事、好事4150件,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水平明显提高。认真落实信访包案责任制,推动县领导接访常态化,包案调处重点信访问题107个,化解矛盾纠纷1225起,群众来信来访、集体访分别下降3.4%22.6%。全面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成功应对日本核辐射导致的食盐抢购事件,被评为全省和全市“应急管理先进县”。集中开展了依法打击非法采砂、违法阻挠征地整治活动,“打黑除恶”、打击“两抢一盗”和“清网行动”获集体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公众安全感满意指数全省排名前移,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六)改革创新抓效能,自身建设明显加强。

在县委统一领导下,顺利完成县、乡二级政府换届。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全面完成了4个系统、12个企业改制工作。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制度更加完善,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电子化招投标工作深入开展。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开展银行帐户清理,推进了政府采购机构职能市场化。修订完善了县政府工作规则。切实推进普法依法治理,被评为全市“五五”普法工作先进县,全面启动了“六五”普法工作。主动加强与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系,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满意和基本满意率均达100%。“三治三提”暨发展提升年活动有效开展,效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政务公开继续深化,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4000多条。公共资源阳光交易扎实推进,启动了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网上交易。廉政建设力度加大,认真开展了工程领域、公务用车、“小金库”等专项治理,严肃查处了一批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各位代表,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成绩令人鼓舞。这是县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历任老领导、老同志,向驻县部队、武警和消防官兵、公安干警,向广大干部群众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帮助石城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投入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产业结构不优,支撑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少,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附加值低,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增产不增收的矛盾依然突出;发展环境的比较优势不强,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与服务的矛盾依然突出。对此,我们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2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是推进“十二五”规划的接力年,是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启动年,也是全力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进位赶超的关键年。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坚定信心,顽强拼搏,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快速发展。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是全县人民的殷切期望,更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省市县党代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生态建设为龙头,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大力实施“强攻工业、主攻旅游、产业兴县、富民强县”发展战略,坚持抓投入、稳增长,抓产业、优结构,抓扶贫、强基础,抓民生、促和谐,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生产总值32.3亿元,增长12.5%;工业增加值7.8亿元,增长20%;财政总收入3.57亿元,增长1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7亿元,增长17%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13.13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6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10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3480元,增长11%;人口自然增长率、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等控制性指标符合上级规定;社会各项事业有较大发展。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对接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为龙头,拉动投资快速增长。

推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进位赶超,扩大投资是关键。我们将坚持发展第一、项目第一、招商第一,以投资扩总量、优结构、创优势、增后劲,让大投资提振发展信心,让大投资助推石城腾飞,让大投资给力进位赶超!

抢抓机遇争资争项。切实做好项目开发工作,全年新策划包装重大项目38个以上,其中投资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8个,投资2-5亿元重大项目10个,投资0.5-2亿元重大项目20个。紧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中央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用好用活中央“稳中求进”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利好因素,抓住省、市领导和省、市直部门,以及企业挂点帮扶的有利契机,力争争资额比上年净增1亿元以上。重点争取扶贫开发、“五河源头”生态奖励、中小河流治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低丘缓坡地综合开发试点、红色革命旧址抢救性修复等项目资金,着力争取鹰梅铁路、吉永铁路取道石城并设站和国省道、乡村路网升级改造等项目,积极争取油茶示范县、自来水扩容和管网建设、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教育园区建设等项目资金;努力争取用地指标、生态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资金。

加大力度招商引资。力争利用外资1635万美元,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资金10亿元。突出产业招商,重点围绕四大工业主导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旅游开发,引进上下游企业,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组群,形成产业聚集。突出大项目招商,充分依托省、市、县招商活动,瞄准“中央企业、上市公司、国内国际百强企业”,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突出落实招商责任,扩大招商引资责任单位范围,实行县领导带头招商、部门(乡镇)牵头招商,对完成好的单位和社会有功人员实行重奖。突出优化招商环境,切实兑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重点解决审批环节多、办事效率低,重引进、轻服务,重承诺、不兑现等问题,大力营造“重商、亲商、安商”的浓厚氛围。完善鼓励创业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推动“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全年安排重点建设项目73个,其中新建项目43个,续建项目21个,前期工作项目9个,项目总投资100.7亿元;计划竣工项目25个,完成投资31.53亿元。着力抓好国省道改造、城市建设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一批支撑经济发展的产业项目,力争建成一批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的社会事业项目。继续实行“一个项目、一名责任县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服务团队、一个实施方案”的“五个一”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每周一督查、半月一通报、每月一调度的项目推进机制,切实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充分发挥项目建设拉动内需、增强后劲、带动就业的支撑作用。

(二)以构建特色产业体系为支撑,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推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进位赶超,产业发展是重点。我们将坚持规划引领,强化产业导向,统筹产业协调,壮大产业集群,让特色产业之力夯实工业强县、旅游旺县之基,让特色产业之花喜报进位赶超之春,让特色产业之光照亮幸福石城之路!

1.坚持强攻工业不动摇,做大工业经济规模。

扶强壮大四大产业。大力推进矿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制造、现代轻纺电子、绿色食品加工四大工业主导产业,每个产业培植2-3家实力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策应国家、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积极推动矿产资源产业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承接产业品牌化、传统产业高新化,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抓好光伏石英砂、太阳能光伏管、氟化工、钽铌矿综合开发、电子触摸屏、三益织造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实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以上。加大规模工业企业扶持力度,新增规模企业5家以上。力争2012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3亿元,利税1亿元。

提升服务企业水平。完善企业入园机制,严格规范项目入园标准,落实入园企业履约责任,推进入园企业建设进度。建立重点企业电力、资金、用地保障机制,完善县领导挂点和单位帮扶重点企业制度,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落实并联审批制度,整治规范收费项目,提高办事效率,提高园区吸引力,增强服务满意度。加强招工服务,建立县、乡、村三级招工网络,搭建招工平台,强化乡镇招工责任,鼓励中介招工和企业自主招工,加强校企对接,切实解决企业用工问题。

增强园区承接能力。充分利用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台商创业园、矿山采选机械产业基地和省级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四块牌子,加快推进“一轴两翼”工业平台建设,认真抓好沔坊矿产品加工园区开发,确保2012年园区开发面积1000亩,力争1500亩。全力争取设立省级工业园。加快完善园区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等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综合配套能力。

2.坚持主攻旅游不动摇,繁荣服务业经济。

积极实施旅游发展五年行动规划。按照把整个县域打造成旅游景区的目标,全力打造赣闽边际新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力争年内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进一步完善旅游规划体系,坚持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乡村规划有机结合,加快休闲农业、乡村体验旅游区的规划建设;着手编制《东华山旅游开发规划》、《温泉旅游开发规划》。全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实施通天寨景区完善工程,加快通天寨生态乐园建设,提升大畲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品位,启动通天寨景区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工作;完成九寨景区二期工程,启动九寨温泉旅游度假山庄建设;完成赣江源漂流配套项目及赣源八瀑建设。做好文化遗产、遗址修复保护工作,加强旅游资源的挖掘、整合、保护、开发、利用,增加新的旅游特色和亮点。

精心办好旅游节庆和宣传营销活动。举全县之力办好第二届乡村旅游文化节,进一步提升“中国靓丽莲乡、赣江源头石城”的知名度、美誉度。积极对接省、市旅游宣传活动,加强景区宣传营销,争取在主流媒体广告时段开展旅游专题宣传,通过户外高炮、赣州城际高速、旅游巴士、纸质媒体、电子媒体、专题微博等形式,主动出击,扩大宣传面,提升影响力。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针对赣州、南昌、闽西等主要客源市场,开辟各具特色、吸引力强、符合市场需求的精品旅游路线。

加快推进旅游配套及现代服务业发展。启动通天寨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申报工作,促进旅游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开工建设东城客家旅游文化商品及特色博物馆集群街区。抓好旅游商品开发,形成旅游商品生产、研发、销售产业链。鼓励酒店评星升级,创评三星级、四星级酒店各1家以上,培育壮大以餐饮、住宿为龙头的旅游配套服务产业。加快发展重点景区、旅游饭店、旅游服务区的文化娱乐业,形成参与性强、类型多样、管理规范、文化档次高、服务功能完善的文化娱乐体系。抓好物流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工业园区配套物流企业,推动物流业与农业、工业等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挖掘新的财政增长点。

(三)以实施连片扶贫开发为抓手,加快农业农村发展。

推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进位赶超,农业农村是基础。我们将以纳入国家罗霄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攻坚范围为新起点,促进农业产业大提升,实现农民收入大增长,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一步优化覆盖县、乡、村、组、户的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抓好“田里烟、莲,山上油茶、香料林、果业”的特色产业布局。坚持稳定主导农民“钱袋子”的“烟莲”产业,做好田地文章,加大发展旱地种烟力度,有效化解烟莲争地矛盾。大力发展油茶、香料林产业,提升果业效益,做好山地文章,加快培植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扎实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切实做好田地、山林权属流转工作,着力加大农村科技人才和农民的培训力度,积极扶持种养大户、农业合作组织,广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支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行公司经营、基地开发,提升农业规模化效益。加快推动烟叶、油茶高产育苗基地建设,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械,提高农业耕作管理水平和农业效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统筹城乡示范区建设。着力完善圩镇各项规划,进一步优化城镇功能布局。健全、规范圩镇建设管理机制,全面开展“五整治、三建设”,提升圩镇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圩镇经济,加快引农进镇步伐,增加圩镇人口,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方式,盘活农村用地指标,做大圩镇规模。按照山、水、田、林、路,村镇、产业、文化、生态、旅游有机融合的要求,统筹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生态建设一体化的基本原则,结合土地整理、深山移民、土坯房和农村危房改造、“一大四小”等项目,发挥乡村优势,以辐射、合并、联建等形式,高标准打造一批“农家乐”、“客家旅游”、“生态休闲”、“产业文化”等特色精品新村。进一步完善琴江镇大畲“四园合一”型、小松镇村镇联动型统筹城乡发展综合示范区建设。在完成“三清六改四普及”、“三绿一处理”的基础上,按照“1+3+5”模式,着力抓实农村清洁工程,重点整治公路沿线环境卫生,改变农村环境面貌。

夯实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编制并启动县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积极探索开发式扶贫与救助性扶贫相结合的新模式,切实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基本农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库除险加固、烟水配套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提高农业抗风险和防灾减灾能力启动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加强农村客运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行政村通班车率。加大农村电力保障力度,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确保农村用电安全。

(四)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镇为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推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进位赶超,城市建设是名片。我们将坚持城市有特色、建筑有文化、景观有个性、管理有章法,致力把城市实力做强、功能做优、形象做美、品位做高,让石城成为人人向往的繁荣之城、创业之地、幸福之家!

彰显城市规划特色。围绕“客家”“灯彩”“奇山”“异石”“生态”“白莲”等元素,坚持传承历史文化与彰显现代气息相融合、整体风格与区域特色相协调、科学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规划原则,合理安排城市建设、产业聚集、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道路、管线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着力提升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档次、品位、特色,构建集约化发展的城市体系,建设特色新城。抓紧修订县城总体规划,完成东城防洪堤梅福段、仙源段、温坊段城市设计、清华大道街景规划、城南大道修建性详规等重要规划。规范土地征收管理,提高规划层次、用地效率和建设档次。加大规划执行力度,建立规划执行监察机制,严厉查处违法违章建设行为,提高依法依规用地、集约节约用地水平,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

加快城市建设进程。建成城南大道、西外路及东环路一期等城市道路,完成防洪堤二期温仙段道路及景观工程,加快防洪堤三期建设。加快推出梅福、仙源、温坊片区建筑群,打造琴江东岸城市风景线。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加快推进物流园、农贸市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以建设赣州一流的商贸边城为目标,抓好温坊、兴隆、梅福、仙源市场建设。继续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清华大道景观美化工程,做好城区主要道路与重要节点市政、环卫、园林建设规划与商贸网点布局规划,完善小街小巷及城郊结合部路灯设施,把县城装扮成城市居民舒适温暖的家,装扮成客家人民接待宾客的亮丽厅堂。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完善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社区(物业)为基础、市民人人参与的城市管理体系。严格落实部门在城市管理方面的责任,强化城管综合执法,扩大环卫保洁市场化范围,建立部门齐抓共管、市民齐心协力的社会化、长效性城市管理机制。继续深化“三城同创”,持续推进“治脏、治乱、治堵”工作,大力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城市环境,构建整洁、文明、和谐的城市新形象。

(五)以增进人民生活福祉为目标,繁荣各项社会事业。

推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进位赶超,改善民生是考验。我们将努力做到民有所呼,必有所应;民有所难,必有所助;民有所忧,必有所虑;民有所求,必有所为;让全县人民更加幸福、更感自豪、更有尊严!

实施“八项”民生实事。一是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力争城镇新增就业1800人,城镇就业率达94.5%,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70人,安置“4050”人员就业180人,购买公益性岗位275个;转移农村劳动力3400人,就业培训3200人;继续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范围,新增小额担保贷款2400万元以上,扶持个人创业贷款占新增贷款总量的70%以上。二是抓好社会保障工作。确保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000人以上,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8200人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97%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完成率达80%以上;认真做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三是抓好社会救助工作。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孤独养育、“三无人员”保障水平,抓好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殡葬服务、社工人才队伍、优抚安置五大体系建设。四是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全面完成2012年度廉租房、公租房、危旧房改造项目建设任务。五是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加强食品药品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的监管,依法从快从重惩处违法行为,确保人民群众吃得安全、用得放心,全力创建省级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六是抓好全民健身工作。做好城乡体育健身场地用地规划,新建5-6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推进县体育中心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七是抓好城区饮水工程建设工作。将城市自来水取水口上移至琴口水坝,确保城市居民饮水安全。八是抓好公务员津补贴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提标到位工作

实施“六项”社会工程。一是实施科技创新和招才引才工程。确保2个国家级科技项目通过验收,申报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2个,新增专利申请数量8件以上。推进质量兴县战略,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科技入园入企,建设一批科技基地和示范园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抓好人才工作,针对事业单位补充人员省市联考政策,出台招才引才政策,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二是实施教育优先发展工程。加大教育投入,促进各项教育事业全面均衡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重点做优高中教育,力争高考成绩进入全市中上水平。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抓好琴江中心小学、古樟小学等校舍工程建设。三是实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挖掘红色、绿色、古色和客家文化资源,加强对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着力打造特色文化产品。鼓励各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引进文化名人,探索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推进青少年文化艺术中心、乡(镇)文化活动中心、村(居)文化活动室等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送戏送电影下乡、村村通广播电视等文化惠民工程,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四是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程。按照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基层倾斜的原则,扎实做好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工作,深化基层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卫技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成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工程,推进县中医院住院部、横江等9所卫生院的项目建设。五是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继续加大森林“三防”工作力度,贯彻“三年禁伐商品材”政策,坚决制止乱砍滥伐行为,巩固“一大四小”造林成果。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严把环评关,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坚决不引进严重污染项目。规划工业园区污水处理项目,做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的处理工作。加大生态县、生态乡镇创建力度,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县域内主要河流、赣江源自然保护区水环境保护及县城空气环境质量保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六是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程。加大基本国策贯彻力度,启动新婚免费健康检查,落实计划生育工作措施,提高人口生育质量。

完善“三项”管理机制。一是完善社会管理机制。深化和谐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加强以村居(社区)为重点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夯实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加快构建政府、企业、社区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联动协作的社会管理机制。二是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以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为抓手,更加注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监管责任,增加安全投入,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力度,抓好高危行业的行政许可关,严把安全生产准入关,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三是完善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评估机制,完善矛盾纠纷调处、领导接访和包案工作制度,推进领导定期下基层接访、干部联系基层化解矛盾的机制,认真做好土地征收、权属纠纷、企业改制、涉军群体等信访突出问题的防范和化解工作,健全信访工作网络,建立越级非正常上访、重复上访、集体上访专项治理工作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六)以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为重点,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推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进位赶超,执行效能是根本。我们将努力建设对人民负责、为人民尽职、让人民满意的政府,让政府成为人民雨中的大伞、路上的驿站、心里的靠山!

为民勤政,树立亲民为民的政府新形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把民生放在工作首位。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办好一批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大力推进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全覆盖、常态化,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加深干群鱼水情。不断完善县长热线、县长信箱办理机制,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把握群众思想脉搏,倾听群众意见要求,使政府工作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

依法行政,树立开明开放的政府新形象。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认真贯彻政府工作规则,完善重大事项调查研究、重大决策咨询公示听证制度,完善行政监察审计监督机制,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科学民主决策程序。坚持贯彻“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健全公开办事制度,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完善网上办事功能。全面推进“两个集中”改革,实行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深化网上公共资源交易,推进政府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积极顺应新形势、新变化,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视野,不断增强思路的前瞻性、决策的科学性、工作的创造性,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驾驭困难复杂局面的能力,尽心竭力谋发展、攻坚克难抓发展、奋勇争先促发展。

高效施政,树立善抓落实的政府新形象。继续深入推进机关干部“治庸、治懒、治散”活动,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把所有心思用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上,把所有智慧用在谋划项目、推动落实上。坚持沉下身子抓落实,减少文山会海、迎来送往、繁文缛节,把更多精力放在掌握情况、解决问题、干成事业上,对县委决定的事情不折不扣抓落实,对政府集体研究的事情分工合作抓落实,对事关群众利益的事情满腔热情抓落实,对服务企业的事情快办快结抓落实。坚持提升效能抓落实,优化工作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努力打造服务零缺陷政府。坚持完善机制抓落实,建立群众诉求快速反应机制、企业发展帮扶机制、热点难题分级会诊机制、公众评议监督机制,真正做到服务发展不遗余力,服务企业给心给力,服务群众尽心尽力。

从严治政,树立清正廉洁的政府新形象。以宽容之心对待同志。倍加珍惜和维护班子团结,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高尚的人格增进团结,用共同的事业维护团结。做到高看组织、敬重同事、善待下属,善于欣赏别人的长处、分享别人的成功,切实提高政府一班人和谐共事的能力。以敬畏之心对待权力。自觉筑牢思想防线、守住廉洁底线。坚持秉公用权、依法用权,切实履行“一岗双责责任制,自觉遵守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规定,加强廉能风险防控,做清正廉洁的表率。

各位代表!进位赶超的号角催人奋进,富民强县的前景令人憧憬。让我们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依法监督和大力支持下,乘发展之势,鼓实干之劲,聚团结之力,谱写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进位赶超的新篇章,以一线作风、一等工作、一流业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